既然是叫“心法”,固然是更多的设计理解和流程维度的思考。希望能为志同的朋友有所帮助,也算是作者对自己5年多工作的总结。
积极心态
Robin(李彦宏)说得好——人要做喜欢且擅长的事,首先,你要足够确定你真的喜欢设计。
热衷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终能解释美。积极的行动和思考是进步的源动力。据我所知,业内优秀的视觉设计师都会用业余时间来做很多和视觉设计相关的事,摄影、涂鸦、手工创作、制作影片…兴趣和工作是可以结合的。
明确目标
视觉设计师的任务是什么?
有效传达信息
简洁而优雅的传达
通过视觉设计,制造愉悦的用户体验
你每做一个设计,都拿以上3点衡量一下,会清晰许多。
消极心态
曾不止一次听到抱怨“公司限制太多了,有什么可设计的?没发挥空间”“你花这么多心思做是没用的,老板不要这个”
初期设计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他认为好的设计就是把图标画的特逼真,质感多丰富。什么描边发光投影功能都必须得用一遍,恨不得界面上每一个按钮都能飞出一朵花来。
如不让他造成这样,他会特失望。当设计一次次被否后,思考和主动性丧失,不再愿意创造突破,懒的思考,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口上不说心里不服,然后开始学会托活,1天的事非得磨3天。他设计最终的目标已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老板说OK就OK”,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真正的美工。
不能说这样做就是错的,老板的眼光和关注度总会比普通员工更准确。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进步,首先需要开放的心态和深入的思考,不想有过多教育的口吻,可这是事实。
需要把“老板为什么不要这个?和老板要什么?”这2个问题想清楚。设计师需要足够客观的心态面对所有人对设计的评价,“你不懂设计,我是专业的”这样的话其实毫无逻辑。设计本身,就是服务于大众平民的,所有人都有资格评价。
谁都有权审美。任何设计也都有据可循。任何优秀设计师都不是只做一稿就缔造辉煌的,经得起所有人推敲,才是正宗好设计。何来“白做了”这一说?
独立意识
当被老板或总监“蹂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师, 他变的对自己设计把握力不自信起来 ,可爱的是:”总监,你看这个质感行不行;我做了3个效果,1个是纯黑色的,1个是稍微浅点儿的,还有个带纹理的。你说用哪个?
此时总监要么笑,要么烦。拜托思考一下,3个颜色差异甚小的细节,会对实际体验造成多大区别还需要开研讨会来确定?你是设计师,你以你的专业眼光和分析下,迅速决策下不就O了。
先对他的工作勤奋谨慎态度表示敬意,但关键是,领导的工作是为了解决更难更多的问题,而不是为你解答太多小疑惑。
跟领导沟通,永远要带着解决方案,说出你所推荐的方案和其他可能性方案,以及理论依据。然后征求评价。敢于独立思考和决策很重要,即使决策错了,印象也更加深刻。
革命意识
有句职场名言——你如想要优秀,每天需要抽一些时间,专门去尝试领导已经say no的方案。是的,设计是感性的,用户也是感性的。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效果截然不同,每一种方案都有他的理由,设计没有标准答案。
也许领导总要顾全大局而保守,他只是担心有限的时间内你能否把控并拿出足够张力的方案而保持稳妥处理。更新更酷的idea很容易想到,关键是idea在转化为实际效果的细节过程中,很考验设计师的把握力。而把握力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数量去磨练。
在这事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分得清哪些是感性化因素,哪些是基本原则,如果盲目挑战基本原则,那可要掂量清楚了。革命的法宝是循序渐进。
审美洁癖
有些视觉设计师,由于性格原因会有强烈的个人口味倾向,首先他有很自我固定的审美口味,钟爱某类设计风格,但过于偏激导致与他的审美相悖的风格心里不能接受。这如同小孩挑食一样,特喜欢吃的就吃不够,不喜欢的就压根不碰。
在他做设计的时候,总会主观地把自己个人的口味带入到公司产品设计当中,面对颜色、质感,如果公司文化要求和他的审美观不符时,就会特痛苦,在细节设计中总是情不自禁、一遍一遍地想加入个人爱好。
然后又被总监或老板一遍又一遍的拍,最后不断纠结,在一些细微的效果上不能确定,翻来覆去调来调去,导致时间浪费,急躁上火,甚至自我怀疑能力而沮丧。
不是反对设计师有个性,但做为一个设计师,分清品牌需要和个人胃口是最基本的能力和要求,最关键的技巧是要有意识的去品位不同的美,浓郁的、华丽的、清新的、素雅的…理性的观察他们的区别并能够通过提炼其特征来完成设计,这也是设计师进阶所具备的心法。
设计师总是敏感而感性的,也许今天的任务很适合胃口,一天做下来很开心,明天的任务又特枯燥无趣,边打哈欠边工作,当被这些矛盾纠结上火而头脑发昏时,不防先抽身出来,深吸一口气出去走走放空一下,我的经验是行走过程会比坐在电脑前思路更通畅。
思索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纠结是否与目标有关联或冲突。视觉效果的O不OK,其实就是第一感觉,有时候看久了反而会迷失,所以尽量用第一感觉去观察,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再不行就找同事去看。
切忌不可一个人闷头苦磨。
团队资源
设计师大多都会有一个“毛病”,做设计的时候特不愿意有人站在身后看。那样总觉得没安全感。我有时会有这种感觉。但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这种心理一般只会在设计师面对当前工作自己都没有信心时。在此时很容易进入一个思维惯性的误区,那就是堕入到闷头苦磨的旋涡中。根源也许是性格深处的缺陷——不愿意暴露的缺点,不愿被人say no。
举个例子:
小刘接到做广告图的需求,需求方给了基本文案和内容元素,小刘开始设计,1小时里,他在画面上摆来调去,要么觉得东西放什么位置都不合适,颜色、效果怎么加都觉得不对劲…几小时又过去了,他闷闷不乐地拿着不自信的图给总监看,总监告诉他:思路不对…
为什么在最初期方向把握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找他沟通呢,或者可以思考下有几种设计方向,迅速画出手绘草图,和关键人或团队其他设计师沟通下想法,确定思路是否合理,再上机做设计。这样磨了一上午,纠结了自己,浪费了时间。
其实我的经验是,设计师更是需要在高度沟通和活跃氛围的环境下,成长才能更迅速。
因为优秀创意很少是一个人闷着头就容易想出来的,更多时候,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渗透下想法,感觉马上就来了。比自己一人闷在那里想要快的多。首先自己愿意迈出第一步,创造活跃的沟通气氛,敢于接受意见,并能够按照他人的逻辑去思考。
设计师是树苗,团队是沃土,养分的全面和互换,这一点至关重要。
综合能力
熟悉交互设计、积累产品经验、理解用户研究、掌握动画设计,这是所有公司对高级设计师的硬性指标。
高级的意义就在于更广泛的知识和更高的眼界,只有这样,你的设计方案才更具权威性。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当今社会没有特“纯粹”的职业。
业余时间
还经常听到一种抱怨“产品有限制,我所擅长发挥不出来”,这样无疑是把自己的设计专业成长寄托在产品上。认为产品不成功自己的设计就不能成长。这其实是个借口。
其实面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设计分2条线:
项目线 :公司的实际产品项目,理解并按照实际情况,满足产品设计需求并达到公司要求完成。
专业线:这件事的意义是有意识的发现和总结当前设计能力哪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课题,安排业余时间来提高。比如图形体系化绘制练习、动画技法掌握、交互设计…接私活更是一举多得的优秀课题。
“你能成长多快,取决你的业余时间在做什么”,这句话很无奈。在公司的8小时工作内容,已经被公司用给你的薪水买断了,如果你要有额外的提高,思考下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吧。
系统思考
通篇看似最水的内容,但其实是正宗干货。这是所有设计师要往高阶发展面临的一个思考,也是一个更专业的问题。突破了,就得道。过不去,就是个坎。
初谈系统思考,觉得这个话题太大了,怕说的不够好,但也斗胆说一说。篇幅原因只做概括,设计层面的细节知识可另起一篇文章产品设计体系下,每一个模块都是独立的,但又相互循环作用,最终决定产品展现形态。
下图是我所理解的产品视觉设计系统,不合理之处还望指出
品牌视觉:
公司和产品灵魂,它是用户对产品的直接印象,比如大家说到小刘时,脑中总会浮现他的长相特征、行为或语言特征等等,这是很直接的,不需要太多的思索。
所以品牌建立对视觉设计的要求就是建立特征、保持特征、推广特征,美化特征。而针对品牌的这些要求,需要提供完整且匹配的视觉设计解决方案。
运营设计:
运营设计的目的是让用户尽情感知到产品的好;把产品的特点通过设计包装最大化并push给用户。
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思考是是:广告创意够不够吸引用户?画面是否足够视觉冲击?文案够不够诱人?是否清晰易懂?运营角度是否匹配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