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处女座的设计师当不了好甲方——据小道消息说,乔布斯大神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就是因为市面上的家具,没!有!一!件!能入得他老人家的法眼。优秀的设计师们这时候该握拳抵住胸口了,是的,无论是作品还是生活,我都不会放弃追求美。但两者有联系吗?当然了,今天分享来自阿里巴巴的资深交互设计师@Heidixie 的好文,来看看最近很火的「断舍离」「收纳学」与「交互设计」究竟能碰撞出哪些奇异的火花。
前言:
@Heidixie :上次与朋友在火车上闲聊,聊到最近的工作。他们正在做一个面向国外用户的App。首页简单清爽,但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会觉得清汤寡味,而果不其然,他告诉我,最近团队正在打算改版,重新设计首页,“嗯,会像你们的手机淘宝学习,做得丰满一些,让用户经常看到新鲜的东西,而不完全是工具、导航入口。” 当然,App上加强“逛”的感觉是很重要的,但是为欧美人设计的网站,究竟适合不适合照搬中国式首页的设计呢?我们展开了一些讨论,发现挺有意思,中间居然引申到了家庭的收纳学,这正是我之前觉得收纳和交互设计的共通之处。
作者好文分享: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一)
交互设计那些事儿(二)
正文:
一. 中国式首页设计的背后
觉得奇怪吧,想来我们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好,产品也好,大多国外有现成的原型可以参考。可是中国式的首页一开始就特立独行,即使是照搬国外的商业模式,在首页设计上,也面向中国人做得琳琅满目。
欧美等国家网站的首页更多是导航作用,大大的宣传词,简单清爽的文字,然后就是各种导航入口,就让用户站在十字路口,然后选择你想去哪里。我们使用起来,当然会麻烦,比如我会猜如果要下载驱动的话,是应该点击“Support” , 还是“Download”,然后也基本上在这两个栏目之一就能找到答案。而,很多欧美的网站导航层级非常之多,比如
IBM的网站:http://www.ibm.com/cn/zh/,你试着在里面找到一篇名为《 整合三户,精准营销》的文章看看。
或者甲骨文http://www.oracle.com/index.html,试着在里面,找到Oracle Business Intelligence 11g 服务的在线学习课堂。
除了首页上偶尔会有新产品的宣传外,其他哪怕是新增的产品、内容,都能够忍心“收在导航里”,难道根本不担心用户找不到吗?
而如果我们做一个中国的网站,就难以用这种方法。
中国式的首页,更像网站的小型缩略版。除了固定的导航(全局性的导航、一级导航、二级导航)等等,剩下的页面都被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豆腐块,每个豆腐块,都是从各导航里的重要栏目中抽取出一部分,或者是最新的,或者是重要的,作为引子,勾引用户通过这里点击到栏目,而非把希望寄托于导航上简单的文字。
所以这种设计方式久了,也会给用户一个潜移默化的认识:凡是没有在首页上找到“引子”的,那么基本上不是重要的内容。
所以,首页就成了群雄逐鹿,商家必争之地,首页也就成了设计师无法主导,更多是利益、KPI的分配领地——叫成属地更加适合。
很多用户批评他所看到的网站首页繁杂,也会觉得这个网站没有品味,也会觉得国外的网站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一旦下决心去变革,会有非常大的阻力不说,结果上也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得到一些用户的痛骂(找不到入口了,其实导航都还在,只是没有习惯),业务方的不满(少了豆腐块的引流,业务效果不佳),老板的否定,然后妥协了,不了了之然后回归到继续的中国式设计上去。
还个角度想,没准,出现中国式设计,还真不是咱们中国人审美的品味问题,也不是老大的品味和强势,也不是业务方的无理和分割格局导致,或许,还真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用户投票的结果。
用户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1. 网站的设计。2. 自身的习惯。3. 认知(信息获取、加工、理解、记忆)。
我们假设下,会不会是我们中国人“特性”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式的内容堆砌的首页设计,而非西方依赖于导航系统的首页设计。
既然是中国人的“特性”,我们不妨来看几个故事:
只能意会的经验: 过年期间向婶婶请教她拿手的糖醋藕片怎么做,她讲先讲藕洗了去皮切片,然后放入锅里用开水焯下,我说焯到什么时候算好,她说凭感觉去生就好了。然后调料,在容器里放入纯净水、白醋、花椒、枸杞、盐、姜片、葱丝。然后将藕片捞出过凉水后放入到容器里放1、2天就可以吃了。注意在讲调料的时候,几乎不会说几克、几勺的概念,在我询问时,她也只会回答:依据自己的口味来就可以了,没那么讲究。所以这些经验的传递中,会有很多的变数,所以就诞生了我的版本的糖醋藕片。
国外的秩序敏感教育: 朋友说,她在学习蒙氏教育,平时教小孩子认识事物时,讲究精确分类。比如指着汤勺就是说“汤勺”,平时喝粥的时候,给小盆友说这是“勺子”,而不会把所有那种形状的都说成“勺子”。平时的吸管,家里有区分成喝牛奶的,喝水的,喝养乐多的,也绝对不会让小盆友混淆。所以小盆友1岁半,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到什么地方 ,在表达需求的时候,也能够表达得更加清楚。而我特意查阅了一下“蒙氏教育”,其中提到: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翻抽屉的年少经验。 小时候,经常找不到某个东西,妈妈会说,在抽屉里。然后到底在哪个抽屉里,我们都不清楚,只能一个一个去翻。而且抽屉往往没有进行任何的分割,各种东西混在一起。所以翻抽屉是很经常的动作。而且,据我观察,老式的家具,一是抽屉本来就少,其次抽屉都设计得很高,不利于物品在里面分类摆放。中国父母不注重收纳,什么东西都喜欢放到眼皮子底下,即使不放到眼皮下,也是按自己的喜好,将物品收拾起来即可。分类是缺乏原则的,也因此无法重复使用这套原则,并在自己家庭里推而广之。
中年以上的用户使用淘宝: 曾经观察过父母那一辈的人使用淘宝,不管是网页版还是手机版,会发现,在我们看来那么明显的标签,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火星文,对各种分类标签居然会视而不见,直到有人去指导他们后,告诉他们先点这里,再点那里,然后怎么做,之后他们会强迫自己去记住这个路径 ,而不是去学习理解标签的含义,触发自己的学习。“让用户理解而不是记住”是交互设计原则之一,但是在某些用户面前,他们居然更加倾向于去记住,哪怕是应激的记忆,都不愿意去理解。
中国历史上,有各种经验(中医本来就更偏向经验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而少科学。因为科学需要精确性。
注重言传身教胜于理论总结,注重经验传递胜于思辨演进,不讲究精确性,厌恶分类(经常进行模棱两可的分类或者不知道怎么分就干脆都放一起)——这些可以算是我们身上的根深蒂固的“特性”。
《思维的版图》一书主要阐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差异的来源,其中讲到一个测试:鸡,牛,草,如果要把其中两者联系到一起归类,你的答案是?美国的大部分儿童选择鸡和牛,因为他们认为这都是动物,而中国儿童大都选择牛和草,因为牛吃草。因为东方人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注重实体本身的属性。而这多受希腊哲学的影响,希腊人认为人们要关注属性——归纳每样物质的属性,之后进行归类,这成为希腊科学的一个核心,并被西方所继承,当然,这本书我也刚购买不久,还未深读,有兴趣的盆友也可以买一本读读。以下是网络图片:
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我们对于分类没有太多的概念,也不善于通过层层的分类去找寻一个物品,进而转到我们的网站上,如果把网站比喻成一个大房子的话,我们也不太擅长从层层递进的信息结构里,逐级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内容。
信息架构只所以比一般的单页面交互更加困难,更加需要设计者高深的技能 ,正是因为这门学问不仅仅是将东西分类放置好而已,而是对于用户的理解,对于用户习惯、认知的理解,将你的理解无限地去贴近一个普通用户,哦不,你面向的用户是多样的,他们有高级用户,也有菜鸟,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有西化的,也有传统的,面向那么多用户,你却无法提供统一的分类规则,却要让他们都对你的分类有一致的、清晰的理解,这是很难的一个事情。
而导致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