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网络安全 >> 安全资讯防护 >> 正文

灾区来了 “两不怕”的炮兵团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报告人

  成都军区十三集团军一四九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 王朝强

.

  我们团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当年我们铁拳师在全军叫响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芦山强烈地震当天,我团9点23分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成建制参加救灾。15分钟后,全团官兵紧急出动,火速赶往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震中的救援部队。

.

  在没有接到归队命令的情况下,全团69人中止休假主动归队,95人放弃自学考试驰援灾区,12人离开生病的家人赶回营区。正在迎亲路上的汽车连排长李富军对新娘王佳佳说:“震感很强烈,地点应该不远,我们部队肯定要抗震救灾。”当即开着婚车就赶回了部队;一连副指导员蒙越前往南京读研,刚下飞机就收到地震消息,他连机场都没有出,买了机票,又坐上了返程的航班;正在军区总医院准备做肿瘤切除手术的二营教导员田宇江,直接从病床上返回营区,赶上了部队。 .

  我们留下500人在芦山县宝盛乡展开救援,其余近千名官兵继续挺进太平镇。 .

  夜幕降临,部队搜救到太平镇凤头村,一个老大娘哭喊着:“快救救我的孙女,她还在房子下面。” .

  战士们冲了上去,趴在地上将砖块瓦砾扒开、抬走,一边奋力挖救,一边仔细搜寻。突然废墟里传来微弱的声音,大家全部停了下来,屏住呼吸,把耳朵紧贴在地上,“救救我,救救我!”顺着求救声,战士们终于找到了卡在衣柜里的小女孩。奇迹般地,她只是手上有些擦伤。 .

  整整一夜,部队边开进边搜救。在被塌方隔绝成“孤岛”的宝盛乡飞水山,我们找到了35个没有及时撤走的村民,其中有8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我抽出两组人,一组迅速抢修被毁道路,在陡峭地段放下绳索,另一组用背包带把老人捆在背上,前后两人护着,拽着绳索、贴着山壁、一个一个往下背。 .

  余震来了,战士们几乎同时转过身,把老人挡在身下,任凭碎石砸在自己的背上。 三个小时后,村民们安全转移,可保护老人的官兵都挂了彩。

.

  我团1400余名官兵在震中环线的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执行任务达40天,累计救出群众27人,救治伤员2459人,搭建帐篷4526顶,抢运、装卸物资5120吨,协助搭建帐篷、板房小学13所。 .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对这句话感受特别深刻。我们全团官兵一定会永远牢记职责使命,永远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始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拳精神,党指到哪里,我们就战斗在哪里! .

  地震灾区 .

  展移动人风采

.

  报告人

.

  移动雅安芦山分公司副经理 陈建国 .

  灾难那一刻,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考验的四川移动人,把目光聚焦在芦山灾区。 .

  受灾群众不能等、信息不能迟、救援不能停。 .

  经历过多次应急抢险的移动人,立即集结。地震发生时,网络技术员刘冬正去迎娶新娘的路上,维护员工彭川宇在医院陪伴即将临盆的妻子,网络主管蔡承江在家里照顾身患癌症的老父亲……像这样员工还有很多,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地返回到工作岗位。

.

  震后仅仅5分钟,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总经理简勤带队赶往网络应急办公室,四川移动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成立;震后半小时,18支党员突击队、390名抢险队员、9辆应急通信车集结完毕,迅速从各地向灾区挺进……

.

  地震过去36个小时,通过140支抢险队、2000多人的昼夜奋战,天全、芦山通信已全面恢复,通信“孤岛”只剩下宝兴的四个乡镇。谁来啃这最后一块硬骨头?我站了出来,我是党员,宝兴的路我熟,宝兴基站我熟,让我去吧。 .

  我带领16名突击队员,携带11部卫星电话全力向“孤岛”进发。

.

  一路上,余震不断,飞石崩塌,脸盆大小的山石夹杂着细沙像天女散花般滚落到路上,峡谷中不时弥漫着浓浓尘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我将队员们分组编队,一路小跑,快速通过了最险的铜头峡、苏家岩和观岩山等多段塌方飞石区。此时,我就一个念头:生死已不由我,往前冲,没有退路,尽快赶到宝兴,把信息传出去。

.

  连续两天赶路,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冷水,行程110公里,我们硬是在高山峡谷中开辟了一条“空中电波的生命通道”。 .

  4月22日16时04分,在地震发生后56个小时,宝兴县五龙、陇东、永富、民礼四个“孤岛”乡镇的通信全部抢通。至此,灾区所有乡镇再无“通信孤岛”! .

  作为一名抗震救灾抢险队员,看到灾区群众电话通了那一瞬间的微笑,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我们是在用责任连线生命的“网络”,用行动传递爱的“信号”,我们和最前沿的战士一样勇敢,一样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

  用忠诚铸就

.

  空中生命通道 .

  报告人 .

  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直升机大队政治教导员 罗勋

.

  作为身处灾区的航空兵部队,得知地震发生,我们大队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震后13分钟,值班机组全部到位,待令升空。不到1小时,叶烈箭机组便从邛崃机场紧急起飞勘察灾情,拉开了抗震救灾行动的序幕。大约20分钟后到达芦山县上空,机长叶烈箭用摄像机从空中拍摄地面受灾情况,采集到第一组灾区视频图片资料。 .

  4月20日中午,我大队杨光机组接到保障总理进灾区的命令时,距离总理抵达邛崃机场的时间已不足两个小时。他们深感责任重大,专机途经的玉溪山口两旁都是S型高山峡谷,最窄处不足100米,浓雾和局部横切风随时会使飞机失控,沿途高压线密如蜘蛛网。地面场地狭窄复杂,强震和降水又造成道路垮塌,形成大量飞石和堆积物,对飞行员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更大的障碍是,由于仅仅试航过一次,可用于制定航线的数据较少。 .

  “蓝天雄鹰”不但别无选择,更要万无一失。 .

  4月20日下午3点57分,总理专机降落在邛崃机场。专机还在滑行时,杨光机组就已做好了启动直升机的准备。下午4点37分,杨光机组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将总理安全平稳地送达震中芦山,把党中央的温暖和关怀送到灾区。

.

  该机副驾驶朱承志有每天写训练日记的习惯。4月20日晚,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总理搭乘我们的专机赶到了灾区,当飞机平稳降落在机降点时,我知道,灾区群众有了主心骨。老乡们,你们要坚强!” .

  震后,无通信、无水电、无通路的宝兴县时刻牵动着飞行员们的心。4月20日下午5点,叶烈箭机组搭载7名通信抢修人员和设备在宝兴县上空盘旋了半个多小时,却一直找不到降落点。后来飞到一条仅两车道宽的公路上时,叶烈箭决定紧急降落。 .

  下午6时06分,飞机悬停在距离地面3米左右的位置,48岁的领航员宋建明急速跳下,引导降落。飞机的轮子,几乎贴在公路的边沿上,稍有偏差,就会引起飞机侧翻。危急时刻,他们临危不惧,运送通信抢修人员,保障了宝兴县对外通信的畅通,为上级部署灾区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主动。 .

  那些日子里,每天10余小时的连续飞行,满负荷的救灾任务,让飞行员和飞机都处于极限状态。可生命在呼唤,救灾行动一刻不能停止,大队的飞行员都在咬牙坚持着。 从4月20日到26日7天时间里,全大队紧急飞行109架次,运送救灾人员303人次,危重伤员22人次,空运空投物资70余吨,被灾区群众誉为“救命神鹰”。 .

  如潮正能量

.

  汇聚雅安灾区

.

  报告人 .

  共青团宝兴县委书记 张玲 .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纷纷开进灾区。与此同时,各地的一批批志愿者也络绎不绝向灾区赶来。在服务站,志愿者们的满腔热情令我们感动不已。

.

  接下来的日子里,从生命的救援,到救灾物资的转运、发放,再到帮助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安置新家,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故事一次次感动着我们。 .

  共青团四川省委应急志愿救援总队,是最早参与生命救援的一支专业救援技术队伍。当地震发生后,他们的第一先遣梯队由陈志兴带队,于当天11时30分到达震中龙门乡。先遣救援队冒着余震的危险,徒步进入村社,协助当地武警消防官兵转移受伤群众,帮助老百姓抢出粮食,并对轻伤人员进行包扎,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帐篷。 .

  4月20日10点,第二梯队在队长周小华带领下,13名专业人员携带救援装备,紧急向芦山震中挺进。在太平镇大河村,有200多名受灾村民因地震道路塌方被困在了山上,山高,坡陡,余震不断,飞石滚落,险情没有阻挡志愿者前往救援的脚步!经过全力营救,志愿者们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孔震生,搀扶着86岁高龄的“留守老人”刘永乐,背着70多岁两腿残疾不能走路的程上兰老人,艰难跋涉走到山下的临时安置点。 .

  抢救生命的战役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