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E3大展已经落下帷幕,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评论和文章的主角都是微软和它的新一代游戏主机Xbox One,只不过探讨的话题是微软何以会如此失策,以及微软是如何在E3上遭遇惨败。当然,还有部分的坚定分子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从那些爆炸性的新闻发布会所得出的后见之明,以及数万字长的独家访问所提供的前因后果,让我可以站在一个稍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我对“微软是否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这个问题不太关心——因为引发这场争论的两个对立的立足点不外乎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或者“符合产业细分的狭义定义”,而我知道,最终会在这类争论中胜出的,总是“那一方”——让我感到更好奇的问题则是,微软为什么要这么做。
毕竟,我们所谈论的是一连串的策略决定,而这些策略决定,让本该是一场新款游戏主机揭幕庆典的喜事,变成了一次让无数媒体和消费者唾骂和厌恶的耻辱。不但如此,这一败笔还给之后原本十拿九稳的E3大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并且拱手给对手公司奉上了一个十年难得一遇的明显竞争优势——这样的优势在过去超过十年的主机硬件业务竞争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微软不是一间专门雇佣傻瓜的公司。它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之一,而它的员工,总体来说,都是一群极其聪明的人——因此,即便如今的Xbox One在“挽回消费者信任”和“与今年11月面世的PS4展开竞争”这两件大事上,都将面临非常艰苦的局面,当初造成这一局面的那些策略决定,也都很可能是由这一群聪明的、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做出的。我想要试图更好地理解做出这些决策的理由,不是为了给微软身上再堆叠更多的批评,而是希望它可以像喜马拉雅山上的鹅卵石那样,帮助人们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