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又到一年科普周。本周是全国第十三个科普周。科普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每年科普周的重要内容,但是由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抢盐事件”还令人记忆犹新;“毒奶粉”、“毒胶囊”、“皮鞋果冻”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公共事件又都暴露出公众的科学素养欠缺的问题,科普教育亟待补课。然而,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缺少专业科普人员、科普活动只科不普、科普让位应试等问题成为困扰兰州科普教育的难题。
看不懂的科普展
在上周末的中科院公众科学日,记者来到兰州分院的一个研究所,这里正在举办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科普展览。进门第一个展台围绕物理知识设计了10来个小实验。展台上陈列着实验器材,附有实验介绍和原理分析,以此解释该科研所从事的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然而,参观者并不多,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展台前。工作人员说,上午人会多一些。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展台前围了几位小学生,负责解说的志愿者一边摆弄着手里的仪器,一边用专业语言解释着这个仪器的用途,并不时向几个孩子发问。孩子们明显没有听懂他的问题,一脸的茫然。于是这位解说员开始自问自答起来,当然结果还是一样。听着听着,孩子们不耐烦了起来,基本上都跑开了,嘴里还咕哝着“听不懂,没意思。”于是,一位带孩子来参观的父亲接过话头,用家里的水果给孩子打起了比方。每次在解说员讲解完后,这位孩子的爸爸都会不厌其烦地、用孩子身边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将原理“翻译”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