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操作系统 >> Windows Vista教程 >> 正文

微软自曝从Vista到Windows 7蜕变历程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也许,你真的应该考虑买一套Windows Vista,你将因此见证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因为这个拥有5000行代码、开发时间长达6年;曾经试图进入千家万户的PC操作系统将具有一个奇怪的历史价值——证明取代它的那个软件多么完美。

  10月23日,伴随着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全球发布,微软新任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念坚宣布,中国市场正式进入Windows 7时代。

  Vista的软肋

  美国西部城市西雅图郊区的雷蒙德从来不是平庸之地。对许多人来说,雷蒙德代表着软件研发的极致:桌面软件的不断创新让人们生活在自信中,失败和失望在这里没有容身之处。然而,当Vista不能让微软的用户买账,一场真正的反思在这里开始酝酿。

  2008年夏季的一天,微软的实验室一个被称为“Mojave”的实验正在进行。几名来自不同行业的用户被请来给Windows Vista打分,在1—10分的范围内,他们给Windows Vista打了3分。这些“评委”大部分之前只是听说过Windows Vista。随后,实验者向这些客户展示了一款Windows 的新产品,在演示了这款名为“Mojave”的软件功能和易用性后,这款新产品得到了8分。实验场景的视频片段放到微软的官方网站上,并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很快微软的客服收到很多电话定单,说他们要购买“Windows Mojave”。

  而事实是,“Mojave”根本不存在,那就是Windows Vista SP1。

 失败的迷雾开始消散,工程师们找到了Vista的真正软肋——兼容性——虽然相比XP系统Vista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高,画面也更加精美,但至少要有1G的内存才可能运行Vista系统,而要流畅的运行就必须有2G以上的内存,CPU要求也相应提高,这就是说,基本上前两年的PC都不能够有效运行并体现出Vista的优势。第七代操作系统Windows 7必须改变。

  微软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不懈努力,以便设计出一款新的Windows软件既要轻便易用又不能降低 Windows的品牌价值。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微软的工程师在开发周期的最初就对产品雏形进行明确规划,让合作伙伴能在微软正式发布产品之前一年甚至更早就开始针对Windows 7进行产品开发。

  “我们从未如此卖力地工作过。” 负责微软全球Windows 平台策略的全球副总裁Mike Nash说,身为Windows专家,Mike Nash和他的团队在过去两年内开始对Windows业务的长期商业规划、IE浏览器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而大部分的时间,Mike Nash部门的使命是打造Windows 平台生态系统建设等等。“微软内部很明确一点,就是一方面去测别人的应用可不可以在Windows 7上兼容,更重要的就是向应用厂商发布说明,配合他们开发产品以便和Windows 7兼容。”

  最早进入“共同联盟”的包括全球最大的IT设备制造商惠普,今年年初,惠普成立全球项目组进行对Windows 7相关产品的培训和支持。

  而微软在全球最大的用户,西门子整体业务中80%的操作系统是基于微软的Windows平台,将西门子覆盖全球的超过36万个客户端逐步过渡到Windows 7是一个庞大的工作。为了在系统应用和兼容性问题方便提供保障,微软和西门子的工程师必须一起从行业角度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投资保护、远程管理支持、用户习惯、相关培训、安全性等等。

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反馈征集系统,微软收集大量有关企业和个人用户使用Windows 的行为信息,并通过可用性实验室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以便在开发Windows 7过程中进行优化。微软大中华区Windows 商用产品部总经理 Adam Anger称,在和独立市场分析公司进行合作后,他们走访400家企业的决策人,以便通过他们的反馈意见对Windows 7的功能进行优化。目的是“强调的是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而不是根据过去需求来做。”

  早在Vista发布之前,比尔·盖茨就开始接纳并试图在内部宣扬互联网的意义——“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用上你想用的软件,做到你想做的事情。”

  因为曾对Windows Vista进行了重大的结构化的调整,所以除了在反病毒软件、防火墙软件方面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兼容性的开发外,Windows 7能很好继承Windows Vista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不需耗费大量精力做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的工作进展顺利。

  Windows 7: 兼容之谓美?

  虽然Vista的兼容性问题饱受病诟,Windows 7并没有改变Vista的内核。经过反复研究和分析之后,微软总部决定Windows 7中除英文以外的22语言的1300多种软件的兼容性测试及错误调试(debug)工作交给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集中完成,以确保Win7在全球的顺利发布。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服务外包合作伙伴中国软件企业文思为了争取这个项目,早在2008年初就成立一支精通多国语言的测试团队。据该公司副总裁吴建将这次“会战”描述成一次“多国部队的合作战役”,据他透露,当微软总部考察团初次来到这家中国软件企业时,一支精通各国语言的多国部队早已坐满了文思的会议室,以至于微软的考察人员立刻取消了去往其他国家的考察计划,下定决心将这个项目放在中国。

 除了与合作伙伴的无间合作,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工程师们也总在谈论“兼容”。在对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和消费者行为进行多番调研后,硬件创新中心观察到有三大领域的硬件设备兼容性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网络银行的软件和USB Key、3G上网卡和网络电视卡。为了解决网络银行的软硬件兼容性问题,过去只有在领工资的时候才去趟银行的工程师,现在成“拜把子兄弟”。

  “兼容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微软硬件创新中心的项目经理宋鸿鸣告诉记者,2008年初他们与国内运营厂商合作,测试了近300款上网卡,兼容性从50%提高到了近90%。就在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因为国际电信日的到来,部署上网卡的运营商从6家变成31家,市场兼容性一夜之间从90%跌到60%。“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几乎是一夜白了头!”后来他们与运营商硬件厂商合作,帮助他们开发符合 Windows徽标的产品。现在运营商和硬件厂商已经在国内开始大幅部署相应产品。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硬件创新中心的许建志和他的同事也经历过同样的“磨难”,2008年初,负责Windows 7在中国市场的全部硬件兼容性测试工作。因为不知道这个系统有多大,他们就跟负责项目的全球副总裁说,“我们团队可以协助测试主流前200个硬件外设。” 结果被骂了一顿。结果通过合作伙伴太平洋电脑的分析,他们统计出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硬件外总数竟然是28000个。当他们跟副总裁汇报时,后者在惊讶之余说 “你们拥有地球上最好的外设清单!” 参考长尾理论,他们最终选取了占市场份额前80%的硬件设备作为测试对象,大大提升了本土用户的使用体验。现在微软全球的硬件团队都向许建志他们取经,因为他们掌握着全球最主流的硬件厂商。

 软件的兼容性问题一般来自两个方面:测试软件或操作系统本身。在Windows7 RC版本发布的最后时刻,韩国的一个软件就出现了与Windows7的不兼容,并最终检测出这个问题是由于操作系统本身造成的。在这个关键时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Windows 国际多的贾立群和丁泳立马向微软总部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