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天盖地的二维码、丧心病狂的小红点,还有繁花似锦的安卓ROMs…这些在中国遍地皆是的设计,到了国外境遇如何?外国产品经理如何看待中国的本土设计?今天微信一位国外产品经理对比了国内外设计的十大不同之处,读起来有莫名的喜感,值得一看喔。
今年夏天,我收拾好所有行李,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工作。记不清是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我成为了微信(一款红遍中国的通讯应用)的产品经理。
搬到一个新国家意味着要学习如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讲一门语言、饮食、购物、出行。几个月后,我惊讶地发现我已经开始习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我的数字生活中。我将我所有的应用替换成本土应用,一方面原因是出自我对科技产业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则是我能一定程度上“入乡随俗”。从那时起,我也同样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
有一天,为了好玩,我开始在我的笔记本创建了个列表记录这里的应用和那些我在美国已用惯的应用之间的不同之处。当我完成时,我惊讶地发现那个列表已经长到可以写一篇博文了。
目录
输入很困难
小红点
小而美、门户、平台
登录页面
通用的聊天页面
买东西
定位、定位、定位
一切皆可下载
关于朋友圈
杂记
超爱使用Assistive Touch
夸张的卡通形象
污染状况插件
闪屏广告
换肤
Android ROMs
附注
一、输入很困难
拼音模糊匹配
这里的人们使用各种方式输入汉字:拼音、手写、部首和九宫格。偏好哪种方式似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龄和地域,然而最受欢迎的还是拼音输入法。
但是在这里网站或App并不需要以上的输入方式,他们更乐于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搜索内容,并且也能得到中文结果——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有的搜索功能甚至还使用了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当你习惯了这些,就会感觉没有这些功能的操作系统或App很难用。
当然,当这些应用都不遗余力去处理各种中文输入时,他们也就无暇做好英文输入的模糊匹配了。(比如:stemming算法,soundex算法,优雅地处理变音符号,标点符号和大写符号)
语音信息、语音搜索、语音助手
可以直接语音说话时,打字快有什么用?
在中国,语音信息在通讯软件(特别是微信)中超流行。因为它省去了打字的麻烦,也不用学习各种复杂的输入方式,这对于老一辈不懂电脑的人非常方便好用。
不过就个人而言,我总觉得收到语音信息有些不方便。因为我必须停掉手头上的事情来听,而不是瞥一眼就行。还有就是回复语音也挺别扭,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担心被认为是“手机狂魔”)。
但这里的人并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你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在公共场所发送语音信息。典型的姿势就是用拇指按住“录音”按钮,同时小角度倾斜手机对准嘴巴说话。
语音搜索同样也被广泛的跨应用支持。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百度的Andrew Ng指出他们的搜索有10%是来自语音的。
二维码遍地开花
我出国前曾在旧金山做过用户调研,通过采访来收集美国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在每一次访谈中,我都会展示出一个二维码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是不是你将它拍下来,然后它就可以引导你到一个神秘的网站?”一个女大学生略带嘲讽的说。有些人说他们用系统相机应用拍完之后没有什么反应,之后就没有再尝试了。“我觉得这些是优惠券之类的东西”,有些人如此推测着,他们还担心这可能会对手机造成什么影响。我把这些反馈展示给我的同事来强调二维码在美国并没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中国人,或许你已经猜到,他们对于二维码并不陌生。二维码被印在大多数的广告、宣传册、餐厅菜单、名片、优惠券,甚至在火车座位后背和休息室门后。
大部分应用都内置了二维码扫描功能。你发现的二维码有时只在特定的应用里才有意义,所以通常会出现一行字写着微信二维码、微博二维码或其他应用的二维码。它们包含的链接如果使用外部扫描器扫描的话并不总能深层链接到对应的应用。
通常使用的术语是“扫一扫”,“扫一下”(就像用扫帚)。我更喜欢用“扫描”这个动词,这会让人联想起三录仪(译者注:“三录仪”是一种手持式的多用途仪器,是星际旅行里经常要用到的一种必备仪器)和医疗设备。
正如我稍后将描述的一样,这些代码被用来网站营销、添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到通讯录、付款和登录网站。
二、小红点
中国的App大量使用一种叫做“小红点”的UI元素。这不可能出现在IOS的原生UI控件中,我也想不起来有哪款美国应用使用过。
这些其实就是你们(译者注:作者的美国老乡)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红点标记”,但没有数字。在App的层级菜单、级联以及底部标签栏图标末端,它们无处不在。如果一款应用过了段时间没有使用,再次打开时闪现的“小红点”就会亮瞎你的眼。
“小红点”提示:
A.标记的地方已有加载好的新内容
这表明新的内容无需用户操作,或者确切的数字并不重要。通常用于社交媒体动态,或者电影、音乐和电商应用的信息流更新中。
B.新功能可供使用
当你发现这个时,通常还有一个红色的“NEW”/”新”在旁边。
C.用户屏蔽或者收起的部分应用通知
例如,用户可以在微信里将一个对话设为静音,当这个对话有新信息来的时候将会将有具体数字的标记替换为小红点。
一款App会同时使用带数字和不带数字的红点标记。如果一个UI元素有两个子类展示样式,带数字的那个应该优先显示。
我觉得很有必要想出一个考虑周到的引导方式,将用户引导到更深的层级中。它还加深了很多应用的上瘾度,比如有这么多的数字标记涌入你眼前等待你去消除。
一个有趣的事实:在QQ里面,你能推拽任意一个数字标记(不是不明确标记),然后它就会像烟雾一样消失。
三、封闭系统、门户、平台
Richard Gabriel的经典论文《“越差的越好”的崛起》,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对立观点进行对比:
贝尔实验室开发的UNIX和C就是“越差的越好”的例证。它倾向于小的,有些粗糙,可交互工具的集合。而“做正确的事”/“越好的才会越好”的例证则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Common Lisp, Scheme和Emacs。这种方法倾向于用更大、更全面、更整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美国热门应用倾向于更注重简约的任务驱动型,在向“越差的越好”致敬。而中国的应用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每个应用都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表面上并不相关的功能(有的能巧妙地结合起来,有的只是随意粗暴地捆绑在一起),以此来吸引用户眼球和渗入用户的日常习惯。
脑海里浮现的一些例子:
微信之于WhatsApp,就像Emacs之于VIM(Linux文本编辑器)。除了短信,它还有视频通话、新闻、支付、收藏夹、游戏中心、附近的人、听歌识曲和收发邮件。它的公众帐号平台(后文会提到)竟能允许硬设备与服务进行通信,而无需独立开发App。
百度地图含有天气、查找好友、旅游指南和一个完整的“钱包”模式。腾讯地图让你发送音频明信片。两者都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毋庸置疑,必须有本地化团购导航。
新浪微博,中国版的Twitter,则做得更多。它的“发布”按钮允许用户发布多达10种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通通都有。当然,它也有一个跟“钱包”相关的功能。
在美国像雅虎一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主页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消声灭迹,但在这里这样的网站却很长寿,如新浪、网易、hao 123和腾讯新闻。尽管“普通”的App已经具备了类似门户网站的功能,但门户网站本尊的App看起来也挺吃香。
“发现”成为新的汉堡包菜单
(译者注:汉堡包菜单即我们常说的“三道杠”,因为长得像汉堡包得名。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