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上面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冒出来的第一个词汇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想到的第一个词汇当然是:创意!
的确,广告的大奖叫做“XX创意大奖”,广告的高级从业人员叫做“创意总监”,甚至广告的很多教材书籍也叫做“XX创意精选”,做出一个优秀的创意作品,简直是各种广告人的无上荣耀。
比如这些戒烟公益广告,有很多是获奖作品,被称为优秀的广告:
冒出来的烟变成了一个死神,多么有创意!
把一个人的肺部和点燃的烟的象征结合在一起,多么有创意!
香烟其实是一种负面诱惑,为了让你上钩的,也很有创意!
点燃的烟会变成绳索绑住你,会变成刀子割向你!
你每吸的一颗烟都是发出去的一颗致命子弹!
香烟在“杀”你的身体!
这些:每个广告都是脑洞大开,让人不得不赞叹广告人的创意能力。感觉它们如果获得戛纳创意大奖简直是当之无愧。
这个时候,我突然产生了疑问:这些优秀的广告人在设计这些让人惊叹的广告时,在研究些什么呢?他们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很明显,他们在研究“创意学”。
如何让我的广告更有创意、如何更有趣、如何更加显得我才华横溢?
他们可能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无聊的广告,广告嘛,最重要就是创意!既然是给公益组织做的戒烟广告,更是要好好创意了!可是我突然很纳闷:所有人都知道,广告的目标是为了改变用户的行为。
销售产品类广告是为了让人更想购买产品;征婚广告是为了让人想要跟你约会;戒烟广告当然是为了减少大众吸烟率。所以,如果让我研究这些戒烟广告,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吸烟率,而不是为了发挥我的创意能力。
所以,我首先不会去研究创意学,而是先去研究拖延心理学、研究人的成瘾机制——我需要研究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仍然还会吸烟?
我需要先去对比那些戒烟成功的人和戒烟失败的人差异在哪,而不是首先就想“如何表达更有创意”。
而当我真正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时,发现上面的那一大堆创意广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
对,上面那些广告不论多么有创意,共同的问题就是:对减少大众的吸烟率,帮助更多人戒烟,没有作用!上面的广告表面上创意很多,其实只不过换着手法来表达同一个陈词滥调“吸烟有害健康”而已。
而几乎所有的拖延心理学、成瘾机制等领域的研究都证明,强调“吸烟有害健康”其实并不会帮助戒烟,也并不会降低大众吸烟率。也就是说:上面很多让人自豪的创意广告,基本是没用的。
为什么呢?
首先,“吸烟有害健康”是一种长期反馈机制——你现在吸烟并不会立马感受到有害健康,往往是20年后才知道。而长期反馈对改变负面习惯往往是没有帮助的。
比如对一个每天都赖床的人强调“为了将来的学业梦想,你需要早起”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梦想的达成”并不是当下立马可以感受到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反馈。相比之下,还是继续美美地再睡2小时来的实在点。
而如果给赖床的人换成短期反馈机制——比如跟某个美女约定第二天早上7点一起去吃早餐,就往往效果好很多。因为“跟美女吃早餐”是一种短期反馈机制,一天的赖床并不会让你觉得对梦想有多大损害,但是在美女面前丢面子可是当天就能感受到的。
这个时候可能还有人会为上面的广告辩解:这些广告至少是唤起了“恐惧感”啊,恐惧感是一个短期刺激,难道也没用吗?嗯,上面的广告的确唤起了恐惧感(PS.看得我都吓死了,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可是“恐惧感”这种情绪其实也没有用的:
恐惧感这种情绪产生于人大脑的杏仁核体,会把人从相对理智的状态切换成相对冲动的状态。而这种情绪冲动持续性很低,很快就会消散,从而导致对长期行为的改变几乎没有帮助。
吸烟者看到了广告可能产生一刹那的恐惧感,从而放弃了手中的那一支烟,但是戒烟是一种长期行为,一旦恐惧感消退,就又会回到原来的吸烟状态了。
是的,在营销上,几乎任何的情绪类刺激,都只适合刺激短期的冲动性购买等行为,而对长期行为习惯帮助不大。因为情绪消散非常快——这被称为“睡眠者效应”。
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品牌、明星喜欢做相对负面的营销炒作来刺激眼球,而不那么关心它对品牌的损害。
比如神州专车之前出了一系列的海报打击Uber,大众看到广告时,其实大脑产生了2种记忆:
一种是“情绪记忆”:“神州专车营销炒作无底线!再也不坐了!”另一种是“事实记忆”:“哦,原来神州专车是自营车,更加安全啊。”
一开始情绪记忆的力量远超事实记忆,导致很多人掀起了大量的反对——“再也不坐神州了!”但是情绪消退的速度远远超过事实记忆消退的速度。
这就意味着一段时间过后,大众对神州的负面情绪消失,但是记住了“神州更安全”这个特点,从而很有可能还是让神州得利了。
所以,依靠“恐惧”“愤怒”等情绪来设计戒烟广告,也往往是无效的。那些吸烟难以戒掉的人,并不是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甚至很多烟民深深地知道吸烟对他们的损害。
既然这样,前面所有的创意广告,就基本是无效的了。如果餐厅的厨师做了一道华丽的菜,却不能吃,我想你肯定会骂死这个厨师。如果有个人卖给你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却不能开,你也会直接控告汽车公司。
可是,有些广告人就是这么奇葩——明明是很可能没有一点效果的广告,却因为创意好,得到了雇主的喜欢和广告大奖的钟爱。
不能改变用户行为的广告,除了让广告人对自己的创意感到自豪之外,有什么用?
设计上面戒烟创意广告的广告人,花费数周的时间去研究各种创意案例集、艺术化表现手法,去寻找有创意的象征物,却根本不花费时间去研究真正的拖延心理学、成瘾机制,根本不去管如何通过广告真正有效地降低吸烟率(也就是帮客户达成效果),这是得有多么强的自嗨精神!
好了,如果我们真正想设计一个广告,应该怎么做?
假设你被要求设计一个戒烟公益广告,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投放,降低中国的吸烟率。那么你首先应该研究下人真正成瘾的机制,以及通过什么样的信息刺激可以降低吸烟率。“当人看到什么信息后,更有可能放弃吸烟或者不尝试去吸烟?”
各种研究发现,下面几种感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