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程序编程 >> 网页制作 >> 交互设计 >> 正文

Redesign再设计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Redesign再设计 三联教程

  一个网站的核心是它的功能和内容,而设计则决定了这些功能、内容如何被组织和展现出来。

  对已成功的网站进行再设计——重新构造它的组织和展现形式是具有挑战性的。偏偏有设计师喜欢迎难而上,尝试对facebook、google这些著名网站进行概念设计。他们通常有两条思路,一是对现有问题挖掘然后改进,二是提出完全创新的想法。

  下面收集整理+翻译了一些设计师的概念设计成果,其中各有优劣,有的交互让人眼前一亮,有的视觉表现优秀,有的缺乏实现的可能性,希望这些设计以及设计思路能给各位带来一些灵感。

  Facebook

  Facebook是著名的社交网络服务类网站,于2004年2月4日上线。截至2010年7月Facebook拥有超过6亿活跃用户。

  概念设计一:Facebook Facelift

  设计师:Barton Smith

  这是一个完成于2009年的项目,由设计师Barton Smith自发完成,其设计目的是挑战facebook原有的形式和功能。整个设计使用黑白灰+fb品牌色蓝色点缀,显得干净优雅,专业成熟。

  首页一些特点:

  1.发布工具条:发布工具条位置固定,使用户在任意页面都可以发布内容,避免了不必要操作。

  2.对信息流的两种筛选方式:可筛选内容提供者或内容类型。

  3.提供了两种feed展示形式:紧凑(compact)和完整(full)模式。

  4.实时feed:实时feed固定在页面底部,滚动展示好友的最近更新,鼠标经过时展开。避免了G+的实时feed造成整个页面跳动的问题。

  照片feed的排版形式整齐清晰。个人主页更加无缝地集成到网站中,和首页布局统一。

  概念设计二:iA’s 2006 Facebook Designs, Redesigned

  设计师:IA

  这次创新设计开始于2006年12月,是著名团队IA对fb进行的再设计,未正式发布,只在其博客上有草图发表。

  他们的基本概念是:采用邮箱式(mail-application like)的界面,折叠的三栏式布局逐级展开,清晰的将导航、信息流、回应三种内容区别开。如下图所示:导航(左),信息流(中),评论(右)。

  默认状态下,只能看到每条feed的两条评论,要查看全部评论,需点击单条feed或者对应的评论区域。

  设计非常具有前瞻性,后来Twitte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两栏折叠展开。相比fb,twitter其实更适用这种方式,因为fb强调好友间的互动,而twitter更强调信息的快速流动。

  对比IA 06年的概念设计和2010年的fb,可以发现:

  1.IA的品牌标志可用空间更大

  2.IA 评论占用的空间更大

  3.早于当时的fb,IA将左导航进行分组归类,更加有序

  4.IA广告位少,但位置突出,无其他运营位置

  概念设计三:

  设计师: Justin Dauer

  设计师对这个设计设定的目标是:使界面简洁、更加web app化。他认为,每天登陆fb人数超过175 ,000,000(2010年数据),所以用户每天进行的大量操作是重复、集中的。

  界面一些特征:

  1.两栏布局:放弃了sns网站常见的三栏布局,给feed区域更多空间

  2.右侧栏集中展示用户个人内容:账户名、状态更新区,个人头像,当前状态, app,活动、聊天等

  3.把Fb的左侧导航放到了右侧栏的My facebook板块下,更app化,视觉处理也使这些入口足够显眼

  4.右侧部分模块可拖拽、自定义

  概念设计四:

  设计师: Jonaska

  这是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界面,设计坚持了fb蓝,但采用了相对较重的颜色和质感,甚至一点点的拟物(如评论框、底部聊天窗口)。查看原图

  一些小细节也不错,如:发表框的设计,赞、评论部分的设计。

  概念设计五:Telerik fdeck Client for Facebook

  设计师:Telerik

  严格说来,这不只是一个“概念设计”,而是一个已发布的beta版桌面客户端——Microsoft Client for Facebook Beta。不过因为它的交互和视觉表现上都与传统fb大相径庭,而且亮点多多,所以在这里一并提出。

  Feed 的展示形式除了常规的按时间线列表排列以外,它还提供了网格(grid)形式和图片feed(photofeed)展示,如下:

  其他概念设计:

  IMDb

  IMDb全称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电子游戏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IMDb的资料中包括了影片的众多信息,演员,片长,内容介绍,分级,评论等。截至2010年10月8日,IMDb共收录了1,692,407部作品资料以及3,797,214名人物资料。

  概念设计一:IMDB User Interface Concept——film page

  设计师:Vladimir Kudinov

  为什么要对IMDB进行再设计?

  设计师认为现有的IMDB信息太多,大量的信息未经组织堆砌在网站上,让人找不着北。而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信息,浏览这类网站的人往往更关注图片、视频。所以设计的重点放在使界面简单有序,让用户轻松浏览,而不是痛苦的寻找、阅读。

  用户在界面上看到的信息主要是:照片、演员、预告片、故事情节等。点击向右的箭头进入下一屏。另外,“在线观看”、“到Amazon购买”的选项也整合到了界面中。

  其他更多界面请见http://www.behance.net/gallery/IMDB-Filmpage-Concept/1678386

  概念设计二:IMDB Website Redesign

  设计师: Rob Atomic

  IMDB的问题在于内容太多,以至于显得杂乱难以使用,因此设计师对网站信息架构进行了梳理。

  Youtube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2005年2月,由三名PayPal的前任员工所创站,2006年11月,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

  概念设计一:YOUTUBE 2011 CONCEPT

  设计师: Josh Collie

  设计师本人是youtube的忠实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网站的一些体验不满,于是决定自己动手设计。概念版中,设计师做了这样三件事:

  1.视频详情页——简化

  YouTube再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简化,去掉使用不足的功能,清理界面元素,以便使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视频上,而不是周围的细节上。如下图。评论间距也进行了调整,鼠标hover后,操作才出现。另外,整站的头部配合google产品,加入了细微的灰色渐变和google的链接蓝。

  2.视频详情页——多列布局

  设计师认为,在观看视频时,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1)无法观看视频的同时搜索查找其他视频

  (2)在阅读评论时总要向下滚动,而视频就被滚出屏幕上方了。

  所以概念设计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如下图所示,设计中有3个单独的滚动列,从左至右依次是搜索,视频和评论。当开始进行搜索后,左栏会扩展出筛选选项。当选择了一个视频时,视频在中栏加载。当选择视频后,左栏中增加一个tab,展示相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