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程序编程 >> 网页制作 >> 交互设计 >> 正文

让网页在各式终端“奏响美妙乐章”!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科技在进步,网页设计的技巧也在进步。新的科技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有时,我们面对崭新的未知领域,实在是毫无经验,只能根据直觉去打造解决方案。而有时,我们在新领域面对的问题有过去的影子,我们可以从历史、别人的经验中找到答案。

  相对其他设计那漫长而又荣耀的历史,网页设计的历史有限,因此能给出的经验也相对有限,而我们又不得不借鉴这段有限的历史去解决近乎无限的问题。虽然图形设计和视觉传达艺术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学习。但是网络完全不一样,我们不应该被束缚,因为网络的本质是自由。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问题的因和果,分析出问题的组成,那么问题就好解决多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章可循,我们可以向一切学习,获取灵感,从而解决问题。即使是音乐和心理学这种不相关的领域,我们也可以从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即使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乐章,其中也暗藏着迎接挑战的方案。

  本文我们将进行一次历史的穿越,让那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巴赫来解决网页设计中的问题——网页设计,该如何适兼容性不尽相同、特性各异的不同设备。

  巴赫和他的十二平均律

  1722年,巴赫收集整理了自己的键盘曲集,打算用此来为年轻的音乐家教学。这本曲集包含了48首曲子——从C到B有十二个音,十二种调性,每种调性包含了大调与小调。调式总和为24,而每一个调都写了前奏曲和赋格曲,共计48首。现在成为了西方音乐的主要规范,这是西方音乐史上总重要的作品之一。巴赫将此命名为平均律

  你要知道巴赫时代的钢琴是古钢琴,和现代钢琴不同,那时候的键盘现在看起来也很非常规。古钢琴的发音原理是:通过羽毛管的拨子拨动金属弦发音,且击弦后立即脱离琴弦的装置,所以无法连续弹奏,一次只能弹一个键。在那样落后的时代,想要将十二个大调弹奏的合调,是很艰难的。因为在巴赫的时代,所使用的调律法节本上是纯律,这很不利于转调。

  想要改变物理规律很难,但是人类的观察角度却很容易转变。问题:无法和谐的弹奏。原因:1.钢琴物理因素。2.弹奏无法合调。既然物理上改造钢琴很难,所以巴赫换了一种角度来思考,他将问题重新定义,主要致力于“合调”问题的解决。巴赫将8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个半音。这样,问题就得以解决。这种折中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被称之为音律。

让网页在各式终端“奏响美妙乐章”! 三联

  巴赫十二平均律中第一首前奏的开头部分(图像来自:维基百科)

  这种因巴赫而驰名的、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音律系统被称之为十二平均律,今天西方音乐的“均分律”和“平均律”有一些差异,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使每个按键略有差异(或者说是略有瑕疵。,这样就能合理利用全键盘。这是音乐上的实用主义。

  那这跟界面设计有什么关系?

  网页设计近些年来最令人兴奋的进展是什么?是网页设计对多设备浏览的支持。不再是那种支持多浏览器浏览的小把戏,而是支持不同特性设备浏览:不同的屏幕尺寸,不同的兼容性,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界面。

  尽管响应式设计网站以及具有设备针对性的网站能够重新塑造设计,使之符合不同设备上的用户需求。但这并不是万能的办法,有时问题依然会凸显,我们依然要采取最妥当的决定——这时,我们便可以借鉴平均律中的方法,将平均律作为一种隐喻,帮助我们解决设计问题。

  将这种概念应用到界面设计中也非常简单:为了将优质的用户体验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设备,就不得不做出牺牲,个别界面可能会“略有瑕疵”。小小的折中能够使设计的适应面更广,应用更多样化。

  触摸至上的设计

  这种折中的设计思维,可以体现在触摸交互界面中,现在它以经扎根于桌面网页设计中了。

  在触摸交互界面中,手指作为定点设备,它比鼠标的指针大得多,这就需要更大的触摸对象。为了确保可用性,交互元素也需要更大。出于美学的考虑,相应的需要增大内边距和外边距。因为更大的交互元素需要更大的边距来保持一种视觉上的平衡感。

图片2

  Gmail 在新设计中采用了很多留白区域,增大了按钮的内边距,非常适合手指操作,尽管这是桌面版的设计。

  按照以前的思维,触摸交互界面和桌面界面泾渭分明,但iPad的出现以及流行使两者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iPad为两者“牵线搭桥”。iPad的触摸设计影响了桌面界面设计。可以留意一下最近桌面界面设计的主要作品,诸如Gmail,Twitter,以及一些CSS图库,你可以看到网页上的设计开始跟以前略有不同了。似乎元素看起来更…丰满了。更多的留白区域,更大内边距的按钮,总体来说,就是元素更大了。当然,日益增长的桌面屏幕尺寸也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这种设计,对于鼠标操作来说,可能元素排布不是很紧密,但是却给拇指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空间,防止了触摸的误操作。允许些许的不完美,以提供更普遍化的用户体验。等等,听起来这论调怎么那么熟悉?没错,这就是界面设计中的平均律!

  我们要注意到,如果界面设计能够适合手指的触摸操作,那么该设计一般会更适合桌面上的鼠标操作。易于触摸的按钮通常会更易于点击。平衡来自混乱,完美来自些许的瑕疵,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在满足触摸交互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桌面场景的体验。

图片3

  微软的Metro化设计语言以触摸为主,达到了很好的交互性。

  通过响应式设计实现的普遍化设计

  尽管关于响应式设计的讨论,很多聚焦于技术层面和响应式概念的层面,但是“响应能力”这个指标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只是我们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某种条件:只是我们对于不同内容的呈递所需要具备的工具;只是我们用来压缩图像大小的一种技术;只是我们用来合理布局,更好的呈递信息,以适应小屏幕显示的一种手段。

  响应式设计的核心目标是为不同设备提供普遍化的体验。

  掌握响应式设计的过程,便是一种普遍化设计的训练,掌握了响应式,我们便对设计的“平均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Boston Globe的网站便是此理论的绝佳案例。

图片4

  The Boston Globe 是响应式设计的绝佳案例,适应性很强。

  响应式设计策略简化了设计,一种设计便能满足多用设备的阅读需求,The Boston Globe的网站就很棒,用户在任何设备上都可以获取舒心的阅读体验(即便是苹果的牛顿古董计算机也能)。这不仅仅是一种前段技术。响应式设计通过对media queries和JavaScript的巧妙运用,让设计具备更灵活的弹性,提高了设计的适应能力。

  这是一种可调节、均衡的设计。尽管极简主义设计极度有型,但我曾经以为它只能在桌面上实现,而曾经的移动端界面设计,大多过于注重装饰,显得华而不实。将桌面上的设计风格移植到多个平台,以追求一致性的体验,这本来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是响应式设计横空出现。设计师做了一点点权衡,在设计上进行了调整,一种设计便能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你看,设计师也会弹奏十二平均律。

  移动优先的设计

  前面的案例大多和平面设计有关,但是平均律的思想可以为设计师所用,用来进行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信息构架——几乎涵盖了设计的各个领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及移动至上的设计理念。

  如果你信奉“移动优先”,并以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那么恭喜你,你的理念和平均律的思想不谋而合。只要你的设计流程围绕移动端展开,并且设计能够符合移动应用场景的苛刻条件,那么你的设计将具有一种简朴、实用的美感,因为非常凝练,只包含产品最基本的元素。

  正如 Luke Wroblewski 写的那样:

  当一个设计团队进行移动优先的设计时,设计成果将非常符合用户的任务需求和预期。这种设计不会误入歧途,而是直奔主题;这种设计不会像桌面上的界面设计一样,不会有毫无意义的装饰元素。无论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还是商业的角度,这都是一件好事。

  当这种设计从移动端扩散到各个平台之时,便完成了优良体验的多平台、多设备覆盖。这便是设计的十二平均律。最近Twitter的重设计便很好的阐述了这种设计策略。

图片5

  New Twitter 简约的设计,多设备一致性的体验。

  Twitter重设计的目标之一便是打造计算机、手机多平台的一致性体验。这对于界面设计来说,可谓是一种挑战。那么有没有捷径呢?有,移动优先的设计策略便能帮助我们迅速达成目标。

  我在Twitter的重设计上发现了有趣的一点,那便是移动端的体验设计涵盖(或者说影响)到了各个平台上。例如,除了Tweet 按钮之外,用户所有的操作均由四个标签展开:“Home”、&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