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
“为朋友圈而活”
2014微信应用产业峰会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编刘瑞生看来,微信热并不奇怪。
微信是完全基于移动网络的社交工具,而它的用户基础又来自数量庞大的qq群,以及手机通讯录,高黏度是它的特性。因此,用户也更容易形成圈子性的交往。
相较而言,微博主要是一个被意见领袖所主导的传播形态,它更像是一个舆情热点的发布平台,深度用户数量实际并不是太多。
“正是因为微信是一种强关系的链接,人们在微信上发布消息,往往希望获得一些反馈,无论是点赞还是评价。”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副研究员祝卓宏说,“响应的人越多,刺激的强度越大,并逐渐形成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从而强化这种行为。”
典型的,无论饭前饭后都必须照相的,刮风下雨都要自拍的,看到名牌就要合影的……
如果这还不算什么,那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记忆中的一段旅行场景,则让人不得不感叹朋友圈里的“本末倒置”。
当一群朋友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从进门起,同行的一个伙伴便连连抱怨wi-fi问题,对于展览本身全无心思。一路“整治”,wi-fi得以连上,而他在第一时间,就是拍照并上传朋友圈。
那一刻,谁说不是在“为朋友圈而活”。
祝卓宏表示,从用户心理分析,过分关注的行为与自我概念、个人自尊有关。有人尤其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有人比较自恋,希望自己的文字、照片能够得到他人积极的点赞、评价。
“然而,自己在什么地方、与谁在一起、做什么等等这些生活细节,对别人而言其实没有多少意义。”江晓原说。
如今,随着微信用户的增长,朋友圈也开始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代购信息、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不堪其扰。
种种被朋友圈绑架的行为,让“逃离朋友圈”的行动悄然兴起。
对此,祝卓宏认为,自我觉察非常重要。必须意识到,刷屏的行为是否真实地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为此感到了苦恼,就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
碎片化时代的争议
除了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流行,公众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同样是截至2014年7月底,它的总数达到了580万个,且每日新增1.5万个,接入app总量达67000个,日均创建移动app达400个。
人们所接收的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高度碎片化的形式出现。
刘瑞生认为,这对传统阅读模式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在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就是一种潮流。”
对此,人们对它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
脑科学得出的一种结论是,这种形式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研究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多任务切换,只会消耗更多脑力,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