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网络安全 >> 安全资讯防护 >> 正文

现实版窃听风云,“乌龙说”难以服众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8月16日,因光大证券“乌龙指”事故将在中国金融史上记下深刻的一笔。沪深股市在当日波动幅度超过5%,沪指出现6年来最大震幅,两市震荡差距超万亿,无数股民震惊于当日股市怪异走势。始作俑者光大证券将因“乌龙指”事故损失数亿计的资金,并可能面临证监会的严惩和股民的索赔。作为一家知名证券公司光大证券正面临成立17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8月16日四川在线)
  
  中国股市“过山车”,一个错单搅乱一个大盘,这一幕让人想起香港电影《窃听风云》,影片旨在揭秘香港股市“黑暗”内幕,在法律空隙中专营灰色地带。犯罪团伙巧妙布局窃听监视阵仗,秘密刺探内幕交易,个人贪念引爆金融界山崩地裂。发生内地的这起“乌龙”事件,比《窃听风云》所描绘的故事还让人心悸:在影片里不过是把某公司的股价从0.2港元炒高至1.2港元,内地“乌龙”事件则让沪指出现6年来最大震荡,股指瞬间飙升,2分钟内暴涨逾百余点,将工商银行、中国石油还有其他大盘股推到涨停。在影片里,香港把操控股市当做犯罪来打击,警方开展了高科技侦查,而在内地的现实里并没有对该事件立案。证券公司说一句“乌龙”就能有台阶下,道歉或罚款就能撇清关系。“乌龙”意味着失误、搞错,不是故意的,但一面之词不能无法让所有股民释怀:这到底是不是一个蓄意操控股市的局呢?如果不是下单失误的“乌龙”,那么事件就要升级为案件,依法追究涉案人员操控市场的刑事责任。 .
  
  涉及金融诈骗、内幕交易、洗钱等一些列金融犯罪,《窃听风云》里那场高智商高科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也许在内地也会有,但很少听说在内地进行内幕交易、操控股市的人最终沦为“阶下囚”。高科技犯罪俨然成为司法中的盲点,金融犯罪比其他敛财渠道更容易日进万金,发生在金融活动过程中的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行为不单要有完善的法律,更要有侦查金融犯罪的能力,否则很多人会以身试法,事后用“乌龙”的说辞就能把责任推干净。中国石油和工商银行的流通市值都超过1万亿,仅用20亿就能把这些股票推到涨停,只能说明操控者太熟悉中国股市的老底、太熟悉游戏规则了,错误操作很难达到这样精准的效果。
  
  这起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乌龙说”的版本就有好几个,有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上午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的版本,有模拟盘资金当成实盘下单的版本,有计算机防火墙出错的版本。但诡异的股市震荡,“乌龙说”难以服众,要知道不少空头投资者在这场百点异动中被瞬间屠杀,而光大期货却在事件中赚得盆满钵满。如果“乌龙”的始作俑者,还能在自己的失误中获利,你很难相信这不是蓄意而为。该事件社会危害性极大,涉及千万股民的切身利益,动摇了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期望在所谓的光大证券“乌龙”事件调查中,不单单有证监会的介入,公安侦查机关也应该有所行动。 .
  
  文/普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