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网络安全 >> 安全资讯防护 >> 正文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岌岌可危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目前国内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形势很严峻,而且,形势正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个人信息被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贩卖和非法应用,更多普通人因此遭遇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遭受更多的垃圾短信、邮件和推销电话的骚扰,遭遇诈骗甚至更严重的犯罪威胁。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实实在在的与每个公民有关。

  另一方面,对于持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组织来说,信息泄露的代价也越来越无法承受。在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健全的美国、欧盟、日本等地,有严格的成文法规对隐私保护做出详细规定,保护所持有的个人信息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这种前提下,一旦遭遇泄密事故,组织往往面临监管机构的天价罚单和用户的索赔诉讼,例如去年索尼PSN网络泄密带来的直接损失达1.7亿美元,后续间接损失更可能以数十亿计。此外,一旦遭遇大规模的泄密事故,对于该组织的信誉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即使最高负责人以公开道歉等高规格措施补救也于事无补。

  具体到我国,作为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持有者,政府机构、金融、电信运营商、社交网络运营商等组织有义务去保护所持有的信息。随着形势的日趋严峻,监管部门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强。媒体的不断曝光,促使相关部门在近期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代表了监管层面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态度转变。那么,个人信息保护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根源何在?前路又在何方?作为国内知名的内网安全与信息泄露防护厂商,溢信科技(www.ip-guard.net )近期专门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为相关领域的安全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详情请了解IP-guard个人信息泄露防护专题)

  还原信息泄密的典型链条

  随着2012年4月以来公安部统一部署的个人信息保护行动的展开,众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事件浮出水面,结合溢信科技多年来的信息泄露防护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清晰的由内部人员开始的泄密链条。

  1)信息源,也是最终的受害者

  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所持有的基础数据,如人口统计和工商登记数据等,金融、电信运营商、医疗、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企业所拥有的海量数据,都是重要的数据来源。可以说,每个个体所提交的任何真实数据信息,最后可能都会以一条记录的形式存在于某个数据库中。

  2)卖家,泄密的开始;

  根据溢信科技的经验,数据泄密的源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内部人员的主动泄露,以典型的信息买卖为主,以及人情请托等;

  。恶意的信息窃取,如黑客攻击所导致的数据库被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