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蛋白照亮未来生物工厂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王江云等人已开始在其他活细胞中进行新的实验,希望作出一批样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赋予大肠杆菌产氢、固氮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生物工厂的催化剂和发动机。
■本报记者 王静
春暖花开,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青。然而,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以下简称生物物理所),有这样一群科研人员似乎更乐意“猫”在实验室,鼓捣那些瓶瓶罐罐。
科研大楼里的设备与平常工作日一样在转动,发出了轻微、柔和的嗡嗡声,实验台前坐着身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有的在观察显微镜里的动静,有的拿着塑料器皿倒腾药剂,屋外的美景似乎跟他们毫不相关,他们关心的是那座未来清洁生物工厂。
荧光蛋白履新
生物物理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王江云等人,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实现了具有金属结合能力的非天然氨基酸基因编码,并于不久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我们希望能改造荧光蛋白,使其成为光合作用的元件。”王江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污染严重,在之前的实验中,他们发现水母荧光蛋白能够吸收和传递光能。如果对其进行改造,赋予其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有可能把大肠杆菌变成光合菌,为未来生物工厂提供能源。
他们已开始在其他活细胞中进行新的实验,希望作出一批样本。下一步的工作,将是赋予大肠杆菌产氢、固氮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生物工厂的催化剂和发动机。“这是我们的梦想。”
目前在国际上也有用荧光蛋白作研究的团队,但王江云等人是第一组用荧光蛋白进行光合作用研究的。王江云认为:“如果研究没有新意,只是重复别人的工作,没有意义,论文也发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