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盛学电脑网 >> 网络安全 >> 网络基础知识 >> 正文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更新时间:2022-06-22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电影节大师班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希区柯克》见面会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敲字幕的志愿者  周斌 摄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排片第一人”王佳彦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影迷对照排片表购票  周斌 摄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电影节评审汤姆·霍伯、余男等亮相闭幕式红毯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热情影迷排队等配乐师约翰·斯威尼签名

电影梦,中国梦,在路上……


影迷尽情享受电影盛宴  周斌 摄 □晚报记者 于音 报道     随着金爵奖奖项一一揭晓,为期9天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一场光影的派对,也是影迷的饕餮盛宴,这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名片,也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缩影。     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国际电影节日趋成熟,国际A类电影节的气质日益凸显。在这里,我们有权威性的金爵奖,有孵化新人的平台,有广阔的交易市场,它们是电影节的台前灵魂;在这里,我们也有最可爱的排片人、影迷、翻译,他们是电影节的幕后骄傲。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我们共同努力,电影梦、中国梦正在一步步走近。 这些面孔忘不了…… 影迷们:为心仪影片熬通宵     今晨7点不到,随着电影节最后一场电影、9个小时的纪录片 《浩劫》在上海影城放映完毕,电影节算是真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影城一厅走出的影迷虽有些睡眼惺忪,但仍难掩兴奋之情,因为在电影院的9个小时观影体验实在难得,是上海电影节为影迷搭建了“约会”电影的平台。     事实上,在电影节开幕当天,《浩劫》已在永华影城放映了第一场,上午10点开场后,影厅内几乎座无虚席。记者下午2点曾“潜”入影厅,只有第一排个别位置是空的,中途离场的观众少之又少。虽然《浩劫》直到最后都是枯燥的对话采访,但影迷们真的很尊重这部作品,有位观众因腰椎盘突出看了4小时撑不下去,出去躺了一会儿又进来继续看,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也是坚持看完的,还有现场敲字幕的嘉宾张献民教授,不间断打字幕坚持9小时。     本届电影节,影迷还有一大福利,看希区柯克默片的同时,还可领略配乐师约翰·斯威尼现场弹钢琴配乐。 20日晚的《敲诈》也是约翰在上海配乐的最后一场,影片放映完毕后,影迷们都排队等约翰签名,只为留下最宝贵的观影回忆。 排片人:密钥、拷贝步步惊心     300多部影片,800多场次的排片背后都有一双神秘的 “操盘手”,他就是有“中国排片第一人”之称的王佳彦,微博名为“四眼老王”,他也是电影节期间被@最多的工作人员。昨天下午,记者走进上海电影节排片办公室,这是间狭长的小屋,墙壁上贴满了26家展映影院影厅场次表。9天里,王佳彦大部分时间都坚守在此,通过计算机里的排片系统,协调各种突发问题。     “我常说排片不但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艺术活。”王佳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负责电影节的排片工作,如今已练就了好功力。王佳彦今年最满意的就是把小津二郎、张国荣、希区柯克的片子排得很妥当,“他们每个人的每一部片子没有在一个场次重复的,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场次也都分开了,影迷再也不用赶场了,这个是要动脑子排的。”     对王佳彦来说,今年最惊心动魄的还是密钥问题,“今年300多部展映片中,120多部都是有密钥的,800多场中出过问题的有十几场,但对影迷来说已经是百分百损失。”王佳彦回忆说,有时早上有十几部密钥没解决,到晚上才解决了,“比如《天使的一份》是18:30的电影,密钥到18:10才来。美国八大公司因24小时都有值班人员,随时随地打电话都有人,但有些小国家到了双休日休息,场次排好发邮件告诉对方影厅服务器代码,但几天都没消息。”不过,没密钥的拷贝也容易出问题。“比如参赛片《盗婴疑云》的拷贝就放不出,最后我们出机票让对方再送来一个拷贝。所以今后对参赛片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带两个盘。还有像上影CGV的《林肯》白天就是读不出来,直到20:50才放出来。” 翻译:翻字幕做同传都不易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永远不能缺的还有翻译人员。今年电影节字幕翻译人员约60人,几乎是去年的两倍,他们翻译了300多部影片,每人都要翻译至少5部电影。一般一部影片翻译2到3天,还需校对4至5遍。有时拿到的DVD拷贝和最终的样片有出入,片方如果做了修改和剪辑并不会及时告知组委会,这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工作量。     此外,电影节外籍嘉宾云集,现场翻译也很抢手。无论是金爵竞赛片发布会,还是国外展映片的映后见面会亦或是开闭幕式,总有些默默无闻的翻译在忙碌。与此相比,论坛上的“同声传译”则任务艰巨,好在今年论坛外籍嘉宾多来自美国,只要中英同传即可。他们在一个封闭的小隔间里,每个同传不会盯准一个人翻译,因为太累,一般三四个人通力合作,每20分钟换一班。不过,如果有嘉宾搬来大量专业术语,同传也会“吃不消”。 注册中心:考验耐心与细致     每年的电影节都有来自华师大、复旦、上外、东华等高校的在读学生志愿者,他们承担了电影节大量核心工作。电影节期间,来宾、媒体一定要到上海影城一楼最里面的角落报道,因为这是电影节注册中心。注册中心的工作单调繁琐,考验的是志愿者的耐心和细致,来宾的行程信息、参加的活动,甚至外宾的签证都是他们的服务内容。有时为了签证上的一个盖章,志愿者一天内要在影城、电视台和外事办之间折返好几次。     这批志愿者还有一大工作就是给国内外各大电影制片商发邀请函,每天发100多封邀请函发到手软。虽然志愿者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但每天还得应付不少突发事件。比如有时因时差问题,一个确认电话需等到晚上12点才能打,打完才可下班,否则就是失职。 敲字幕:紧盯计算机高度紧张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影节期间放映的非英语片都配有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则是由专人现场敲上去的。在上海影城一厅最后一排座位与后台的狭窄过道上,有一张桌子、一台计算机和两张椅子,每场电影都有字幕控制员现场敲字幕。银幕上出现一句英文字幕后,下方会立刻跟上中文字幕。     事实上,字幕控制员压力很大,不但要盯着大银幕,还要紧盯计算机。因为字幕器出字幕会延迟,所以必须提前知道电影里的主人公什么时候讲话,有时候看到主人公提一口气,就要迅速按下回车键。一般来讲,一个影厅会配备两个字幕控制员,但即便这样,一个人在2个多小时放映过程中,精神时刻保持高度紧张,一天下来,颈椎、脖子都酸得不行。 这些核心忘不了…… 金爵奖:权威性专业性日增     金爵奖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经过20年的积累,金爵奖以强大的评委阵容、专业的选片机制,吸引名片、名导参赛,在专业性、艺术性与权威性上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绩。     本届电影节共有14部金爵参赛片,8天的官方放映吸引了大批影迷、媒体观影。今年的竞赛片中,有直面黑暗真相的现实题材,也有挖掘人性的影片,金爵最佳影片《警界黑幕》、包揽影帝影后的《激战》都赢得了不俗口碑。     上海电影节执行副主席任仲伦表示,电影节的核心单元是评奖,评委会的眼光和权威可以推动电影节的成长发展。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伯领衔的评委会使得金爵奖更具权威性。 新平台:为新锐导演找资源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动电影产业、孵化生产力的核心平台,“电影项目市场”成功为中国新锐导演和电影项目找到机遇和资源,已成为当年度内容创作的风